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湖北恩施:百年傩戏焕新彩

2025-04-03 06:00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14761   

面具狰狞怪异,服饰独特非凡,动作庄重沉稳。在郁郁葱葱的群山之间,湖北恩施市三岔镇的傩戏鼓点回荡了百年之久。恩施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民间戏剧种类之一,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傩戏表演。

3月26日,清晨的三岔镇燕子坝村,恩施傩戏市级传承人叶世军轻轻抚过珍藏的傩面具,木雕的钟馗、土地公在晨光中泛出温润光泽。

叶世军是三岔傩戏第29代传人,2016年成为傩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傩戏剧目繁多,有《鲍家庄》《孟姜女》《青家庄》等大戏,也有一些小剧目,每次演出都要根据角色不同戴上手工制作的各式面具。”谈论起傩戏,叶世军眼中闪烁着光芒。

傩戏是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的一种古老剧种,300多年前由湖南传入鄂西地区,至今在恩施有很好的活态保存,是反映恩施民风民俗的重要地方剧种。

傩戏演员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演员人数不拘一格,在锣鼓等打击乐的伴奏声中且唱、且跳、且说。近年来,三岔镇傩戏文化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傩面秀《幸福是什么》、傩戏《大开山》等优秀作品先后登上恩施傩文化艺术节、土豆花儿开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的舞台。

3月28日,走进恩施女儿城傩面汪木雕工作室,州级傩面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汪儒斌拿起一个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傩面具介绍:“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傩祭、傩戏中使用的道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一般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刻,然后敷彩上漆。”

汪儒斌是三岔镇鸦沐羽村人,1993年跟随傩戏大师谭学朝学习雕刻。学艺之初,汪儒斌依据师傅的4把比样工具,前往铁匠铺定制了4把专属工具。后来,他南下到福建学习根雕、木雕技术,潜心研究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技巧,对傩面具配色工艺进行改进、创新。

傩面具以往多用杨柳木和香樟木雕刻,多年来,他不断尝试用不同材质,结合一些现代工艺,极大丰富了地方剧目、神话故事里108类角色的艺术造型,陆续创作出傩面具艺术品3000余件。比如用铜钱点缀“财神”的帽檐,在头上雕刻“金元宝”,让“财神”形象更加生动,一改传统傩面具凶样,使其招人喜爱。

汪儒斌创新实践研发出的部分傩面具文创产品。

汪儒斌说:“傩面具如今或陈列于展厅,或悬挂在民居之中,成为独特的装饰艺术品。”

近年来,汪儒斌与一些文创团队合作,将傩文化元素植入保温杯、书签、包公“廉”字摆件等产品中,获得游客青睐。

三岔镇燕子坝村党支部书记杨佩凡作为年轻一代传承人,也在为傩戏元素融入旅游业态进行尝试和努力。

杨佩凡说:“将探索与大清江旅游景区合作,让游客在旅游的必经之地燕子坝村观赏傩戏表演,利用文旅产业让傩戏‘活起来’。此外还将探索在‘非遗传承+研学旅游+文创开发’方面进行破圈尝试,让百年傩戏真正‘活’在当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