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30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背后:AI为“脑”、绿电驱动,绿色产业链闭环加
在南沙立白工厂,一方方黑色的光伏板已铺满原本空置的厂房屋顶,这片约1.8万平方米的光伏每年可以为厂房提供186万千瓦时的电力,并减少工厂CO2排放量约1456t。而在厂房内,以AI为支撑,智慧空压站、分布式蒸汽供应项目等大装置相继“搬入”,能源管理系统借助“数据之眼”将公司碳资产尽收眼底……
在广汽本田的增城工厂,其空压站的正常运行需要工程师承受着巨大噪音进行巡检维护,每隔2小时就要巡检一次,自从蘑菇物联的AI上线后,工程师的巡检运维效率被极大地提升,每日巡检次数由12次下降为3次,设备的平均加载率从95%提高为98%,并达到了6.5%的节能效果。
上述几处场景仅仅是一个缩影。南粤大地正掀起一场绿色变革,一批批零碳智慧工厂、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以行业龙头的绿色工厂为端点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又能够牵引出一整条绿色低碳的产业链。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东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04家,绿色工业园区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9家,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居全国首位。
6月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工业绿色发展大会落地全国最广阔的工业田野——广东。“中国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应当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表示,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工业道路正是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的未来之路。
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八分之一的广东,情况更是如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认为,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区,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绿色低碳企业,积累了不少优秀经验,未来也应更坚定制造业当家,坚持绿色发展。
AI与新能源成零碳工厂“两翼”
实际上,在这批绿色生产基地背后,新能源已经成为最大的“秘密武器”。
“持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是巴斯夫近年来实现碳排放量与销售额‘背道而驰’的重要原因。”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楼剑锋介绍,以巴斯夫历史上最大的对外投资项目“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为例,其首批装置已100%采用可再生能源,预计到2030年,湛江一体化基地预计比同类石化基地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
特别是对日化等传统高资源消耗行业来说,以新能源推动转型升级更是亟不可待。作为广东日化龙头,立白正布局光伏发电项目,目前企业已经在4个生产基地实施光伏项目,装机面积超20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预计达20Mw。立白首席科学家张利萍预计,未来两年内,光伏将为工厂提供运营所需能耗的三分之二以上。
日前,《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新能源“上位”已是大势所趋,作为辅助支持手段,广东还鼓励工商业企业、产业园配建用户侧储能电站。
然而,工厂生产用能是波动变化的,仅凭借清洁能源并不足以实现能源充分利用;如何“砍掉”过剩的能耗,实现能源供需匹配,才是问题之源。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能够实时对工厂运维进行预测、优化的工业AI使这一问题有了解决之策。
在立白的能源管理系统上,全集团各子公司的碳排放情况和车间电能数据能够实时呈现,及时发现电耗异常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形成企业生产碳排放特征,为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减排改造和能耗双控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类似南沙立白工厂一样的智能低碳工厂背后,人工智能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蘑菇物联工业AI首席科学家周子叶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工业AI的本质核心就是把工业数据的价值挖出来,并以此为基础,为制造企业绿色转型提供“设计+制造+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
例如,蘑菇物联便以占整厂能耗40%-60%的公辅车间为切口,目前其云平台上连接工业设备已超过20万台,并帮助1500多家工业企业累计节省了近10亿度电。
工业绿色发展大会期间发布的《工业绿色发展白皮书》也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经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4.8%,碳排放则降低21.2%。
辛国斌表示,未来,应加快推进制造流程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环境管理水平。
协同上下游打造绿色供应链闭环
事实上,工业的绿色转型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厂内部,而是日渐呈现跨企业、跨行业的特征,以率先践行绿色制造的“链主”企业为端点,不断向横向和纵向延伸,逐渐拓展出一整个绿色低碳生产的生态圈。
横向方面,立白正着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日化智云”平台向纵深衍进,带动全行业共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巴斯夫则以碳核算为切入点,与同行分享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并为行业碳足迹指南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楼剑锋表示,“未来,巴斯夫还将携手全行业推动建立规范、透明和统一的碳管理标准。”
与此同时,沿产业链、供应链纵向传递的绿色理念与实践同样值得关注。特别是在作为广东省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一台汽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涉及供应商可能达数百家,供应链各环节的绿色水平,均影响着最终成品的低碳程度。因此,如何协调整个产业链实现协同降碳,成为绿色转型的关键。
在这方面,河钢集团的探索或许值得借鉴。2022年,河钢集团与宝马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推进绿色钢铁材料研发和应用,共同打造绿色钢铁供应链;今年,河钢集团还在探索与比亚迪在新材料研发、绿色低碳供应链等方面深化协同。
作为广东汽车产业链的重要龙头,广汽埃安拥有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公司副总经理郑纯麒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作为国内第一家智能生态纯电工厂,去年广汽埃安招引来80多家供应商近地化配套,未来,企业也将在招标或配套中将供应商的绿色生产水平作为重要参考标准。”
此外,在生产的末端环节,推动资源利用循环转型是绿色生产的另一项重要课题。辛国斌表示,应引导可再生资源产业规范发展及推进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高质化综合利用,推动企业、园区、行业、区域向耦合循环发展。
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立白目前已经攻克了塑料软包装回收利用难题,开发出了100%可回收塑料软包装。张利萍估测,如果洗涤行业均使用这一材料,每年可减少5-6万吨的塑料用量。
随着中国最早一批新能源汽车电池相继迎来“退役”期,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城市矿山”体量将日渐增大。恒创睿能副总经理王刚珠介绍,同直接采矿生产相比,电池再生利用能够节省将近50%的成本,并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至少40%。
在江门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恒创睿能、芳源、天赐等一批企业相继布局电池回收,2022年底,天赐10万吨锂电池回收项目已正式开工,从汽车领域退役的电池将在这里完成拆解再生,最终再次进入新能源汽车生产,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闭环。
目前,广汽埃安也一开始构建自己的“智慧能源生态”,开发新“锂矿”。郑纯麒进一步解释,“我们正探索打造集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生产、充换电、租赁、回收、梯次利用等于一体的生态,形成‘电池-车’产业链的无限循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猜你喜欢
热文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