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育出新质生产力,南科大打造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当智能机器人身处不同环境,能否自主解决问题?
来到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一款名为变胞结构进化机器人正在踩着音乐点跳舞,而后又变成小狗、蜘蛛、螃蟹等不同形状。当研究人员将其翻倒后,机器人可根据地形和路面情况,利用变胞足式机器人躯干的可重构性自己爬起来。
在不需要拆卸和重新组装的情况下,机器人可以在爬行动物、节肢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来回切换,可实现机器人结构、感知、决策与环境的高度融合,具备自恢复、自折叠、过窄道、快速转弯和越障步态等多种运动模式,提高了机器人运动的灵活性。系世界首款具有多种模仿形式的变胞足式机器人。
“它具备算法和结构的双智能,变成了一个现代变胞机器人。而第二代全息进化机器人中,我们拓展了机器人的结构尺寸,搭载了多种传感器件,包括深度相机、雷达和红外相机,将智能变胞结构、人工智能和感知技术融合,突破现有机器人在结构、功能、智能化上的诸多难题,提出智能变身的颠覆性技术。”南科大机器人研究院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戴建生在5月19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上表示。
未来,变胞机器人会根据环境变化实现自主决定,在复杂环境如水库、疫情、救灾等,可以实现几十种变化,在机器人结构上进行了颠覆性创新。
据了解,南科大机器人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开展机器人尖端技术研究,冲刺世界科学前沿,探索机器人教育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机器人研究院是南科大这所国内新型研究型大学在赋能广东新质生产力上的缩影。南科大党委书记姜虹表示,在科技创新方面,南科大本身就是一个鲜活案例,可以说,南科大在原始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有组织加快推进科研、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都在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代表着新型研究型大学在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独特优势。
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人才
张至是南科大首届教改班毕业生,202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他入学时,南科大还未被教育部批准“去筹转正”。2015年,张至本科毕业,随后和导师合伙创业,“我们一起在学校大科研转化平台上进行新材料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后面创办了深圳南科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高分子材料开发”。
在分享创业故事时,张至谈到南科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人才的培养方式,“除了提供科学研发的平台外,南科大也有资产公司、天使基金、创新创业学院等,帮助我们实现创新创业”。
对于南科大这样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而言,诸多政策都在学生、老师们日常科研、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张至说,当时学校在股权分成方面都没有政策,他是第一批探索者。公司成立之初,为加快推进的效率,很多方面南科大都是“特事特办”。
“当时和校领导谈的是,学校会占有一定股权,给予我们基础知识产权授权,以及科研平台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当时我记得学校是占了百分之十几股权的,剩下的百分之八十多,就是团队里成员分成。”张至如是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团队搭建起来后,南科大资产经营公司便带着张至完成公司创建的整套流程,“包括双方协议、工商注册等,我们经验不足,都是学校扶上马。”张至表示。
“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互动上,深圳是有大格局的。作为在深高校,南科大需要使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互相拉动协同发展效应。”姜虹说。
去年,南科大与龙头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25家,总数达110家。近年来,南科大主动赋能成果转化,新开展112件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已完成496件,总价值超12.77亿元人民币。
结合当前科技创新新趋势,南科大还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培养具有优秀的创新思维、较高理论水平和突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创业高端人才,承担深圳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大湾区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任务,是链接南科大与高科技企业之间的“桥梁”。
拔尖创新人才从哪来,到哪去?
近两年,南科大在国内外各类大学排名中表现抢眼。在最新泰晤士高等教育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南科大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4位;QS年轻大学排行中,位列全球高校第3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这其中,南科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学校排名能够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01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南科大时,就赋予其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
12年来,南科大率先大胆改革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形成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色,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南科大在教育改革上的一小步,其实迈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步。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未来中国的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型企业家,其实也是紧紧围绕着‘钱学森之问’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南科大培养的学生都具备家国情怀,也具备全球化视野。”姜虹说。
“这是我们两套机器人灵巧手,刚刚研发出来,我们将组装成一个人形机器人。它的手掌有几百个传感器,每个关节都有。多节传感、多路传感进行认知、感知到最后决策,最后我们会将人工智能嵌入进来,就可以在人形机器人中在国际上达到领先水平,将是国际首创变胞类人手双臂。”戴建生对调研团队介绍。
机器人的发展是事关“中国智造”的大计,对满足国家对高端制造技术发展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戴建生团队研发的灵巧手突破了现有机器手抓持空间与灵巧度约束,结合智能算法和电子皮肤技术,实现类人手与机械臂的视觉交互和触觉感知,创建国际首创类人变胞灵巧手-机械臂协同技术。灵巧手研发成功后,将被应用到随身载物平台、穿越废墟灾后搜救、场地火灾隐患巡检、野外水源地水质检测、野生动物疫源检测等多个场景,大大开拓国产机器人领域新方向,引领智能结构进化机器人发展。
在灵巧手的研发过程中,戴建生对科研人员的严格要求刻在了每个团队成员心中。团队研究生何景辉说:“戴院士对于我们做任何事的细节都要求一丝不苟,对我们研究的任何材料都要精确到一字一词,甚至标点符号。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团队才做出了如此重要的科研项目,为国家的机器人科研发展做出了贡献。”
戴建生认为,南科大机器人研究院不仅要立足深圳市,更要面向大湾区和国家,力争引领相关研究冲向世界机器人研究的前沿。
目前,研究院也集合了4学院10系的优秀科研学者,现有核心研究成员40人。在研项目有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11项、市级项目23项、校企联合实验室13个。
在这个过程中,戴建生让学生自大一、大二就进实验室融入各种研究,“这对学生独立科研其实有着很大帮助。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一个是发表国际高水平文章,文章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是国际前沿很重要。另一个是学生的科研成果一定是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这两者有其一,就符合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文速看